本帖最后由 yzh 于 2012-8-17 16:00 编辑
黎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坪风雨桥 地坪风雨桥是独具特色建筑工艺,位于地坪村上下寨之间,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迄今为止已有110多年。该桥桥墩以青石砌成,桥为木质结构,桥的下部由两排各为8根粗大杉木穿榫连成一体。分两层呈天平状向两边悬挑,每层挑出约二米,上部两头又分两层,每层以4根合抱大的古杉用榫连成一排,叠成桥梁架于墩岸之间。桥廊建在梁的上面,桥廊长56米,桥面宽4.5米。桥廊上建成有桥楼3座,中间大两头小。中楼高5米,5层重檐,4角攒尖顶,顶部置葫芦宝顶,宝顶下饰以如意头装饰,形似鼓楼。两头小楼高3米,3层重檐,悬于顶屋面。桥楼脊上,泥塑双龙抢宝、鸳鸯鸾凤。桥楼翼角,分别泥塑各种各样珍禽异兽。全桥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全系穿榫衔接,工艺精湛,造型美观、雄伟,成为侗乡桥梁建筑的代表之作,被誉为“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已公布地坪风雨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地坪风雨桥被列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肇兴鼓楼群 肇兴位于黎平县城南67千米,全寨1000余户, 4000余人,为全国最大而又古老的侗寨,被称为“侗乡第一寨”,是黎平最具代表的民族风情及建筑群。肇兴历史悠久,寨中有鼓楼5座,花桥5座,戏台5座,这就是常说的“肇兴鼓楼群”。从上往下数依次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和信团,仁团鼓楼为7层,高21.7米,义团鼓楼为11层,高15.8米,礼团为13层,高23.1米,智团为9层,高14.8米,信团为13层,高28.9米。鼓楼为木质结构,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枋竖立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扣合无隙。有位古建筑专家对侗寨鼓楼进行了一番研究后说:“侗寨鼓楼是地道的土著文化,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品种。”
述洞独柱鼓楼 述洞独柱鼓楼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为纯木结构建筑,七层檐四角攒尖顶,密檐式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5.3平方米,高15.6米。述洞独柱鼓楼从始建迄今数百年,是整个侗族地区现存的唯一的鼓楼雏形,其建筑工艺精湛,力学结构独特,该楼只有一根“楼心柱”直贯顶端,承受整座鼓楼的主要压力。在楼心柱四方立四檐柱,檐柱中间置童柱檐,童柱外立瓜柱,从楼心柱3.14米处以上凿四层级,用十字穿枋把横心柱、檐柱、童柱、瓜柱连接组成建设的构架。攒尖顶举折较小,顶端叠覆40厘米与50厘米铁锅,上为2米高的木枝楼刹,刹之基部为古钟形体,雕凹,用桐油石紧固在铁锅底部。国家古建筑专家杜仙洲先生高度评价说:“独柱鼓楼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品种,不仅是侗族建筑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述洞独柱鼓楼已于2001年1月15日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过化”石刻位于县城西南56公里的肇兴乡皮林村境内石帽山上。“过化”二字阴刻在山东面断壁崖上,直行楷书,每字1.5米见方,左侧阴刻“万历十一年邓子龙书”两行小楷,笔划均用石灰填白,远在2里之遥仍清晰可见。据《黎平府志》载:“邓子龙,丰城人,万历年间任黎靖参将,十一年(1583年)征皮林,大书‘过化’于石”,以示其功,意为他所到之处,民皆向化,实是封建统治者镇压少数民族的历史见证。
秦溪白塔 亦称秦溪凌云塔,座落在黎平县城西北35公里处敖市镇秦溪村。始建于清末,复建于民国七年(1919年)。于秦岭东、南山巅还各建有五层小塔一座,俗称“风水塔”,两塔相距300余米,与凌云塔形成三角形,遥遥相望。 凌云塔四周用土砖、青砖环砌成封闭式的四合大院。青砖砌筑的塔体耸立在四合院正中。大院左侧,秦溪流水潺潺;右侧,敖市至罗里公路直穿秦溪村而过。左侧围墙上,有红军长征留下的标语:“武装起来,行动起来,要打倒土豪分田地”,十分醒目。凌云塔高约30米,正中大门门楣上镶嵌一长3米、宽1.2米的青石横匾,行书“秦山保障”四字,墙面彩绘双龙戏珠、历史人物故事肖像及各种卷草图案,栩栩如生。从大门上方到第二层檐间中部,有由塔身跳出的青砖砌成仿阙楼形式的主楼,塔的第一层为阙楼的次楼,以盘头为基线,往上镶嵌着一方竖匾,行书“凌云塔”三字。门楣有楷书对联一副:“锁水口,祯凌塔巍峨,从此一乡蔚起文人登凤阁;妆沙脚,有云宫耸秀,至今诸佛经扶士子步龙楼”。周围还绘有苍龙、青狮、佛像、鸟兽虫鱼等图案。塔基占地22平方米,青料石砌成,高出善堂1.5米,登10级台阶方可进入塔门。塔身按收成比例,用青砖筑为五层八角,重檐歇山顶,层层翼角起翘,用小青瓦覆盖。通观塔身,有宽阔木梯旋至五楼,二楼以上,每层六面开设拱形窗口。窗周围,题写有“凭栏观无边风月,开窗见万里河山”等对联,还有彩绘图案等。面墙遮掩着五开间的穿斗式木结构楼房,两山头墙高12米,旁墙建厢房于塔的左右,塔后也是木构架善堂。1934年中央红军从黎平向北进发,途经秦溪时,在白塔的围墙上书写“武装起来,行动起来,要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标语,保存至今,字迹依然清晰。 秦溪凌云塔是黎平县境内现存的唯一一组塔式建筑。1984年4月,黎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泉山古刹 南泉山是黎平城南郊的一座名山,山有八景:古松若虬,曲径盘空,双龙吐水,双井霭雾,菀桂秋香,空中楼阁,孤顶浮岚,夕阳返照。南泉山寺于明初始建,后毁于兵乱,万历35年重建,寺有三殿:大佛殿、灵宫殿、宝顶庵正殿,是湘黔桂毗邻地区的佛教圣地。
纪堂鼓楼 纪堂鼓楼一共3座,下寨一座,上寨两座,以下寨一座最为壮观,始建于清末,该鼓楼高22米,系用16根大杉木构成骨架,造型采用逐层内收梁方和金瓜柱支撑着层层挑出的屋檐,檐口采用人字形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杉木穿榫构造而成,衔接无隙。全楼为11层,为四角攒尖顶,顶桅铁制,桅根部串叠五个陶制如意宝瓶。檐上铺小青瓦,屋脊白石灰抹成,翼角高翘,每一檐角,分别泥塑狮、虎、兔、鸟等动物.一、二层檐间正面中央,泥塑“二龙戏珠”,层层檐下屏坊,磨灰描绘各种故事人物山水,花木动物等壁画。底层大柱,抱柱楹联,反映侗家人欢庆升平的心声。
吴文彩之墓 吴文彩黎平府腊洞人,侗族。生于清嘉庆三年,幼读诗书,勤奋好学,广读诗文,20岁便开始编侗歌,29岁离家追看戏班表演,揣摩戏剧中的表演情节,后返家把自己关在谷仓里专心致志地将汉族戏剧《朱砂记》、《二度梅》的故事情节,改编成侗语表白,侗歌唱腔的《李旦凤娇》和《梅良玉》,并确定在舞台上横8字的表演形式,牛腿琴伴奏。他因过度劳累,不幸英年早逝,仅活到48岁。侗族同胞称其为“侗戏鼻祖”。
农历六月二十五,茅贡乡腊洞村侗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度“吃新节”,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拜会吴文彩墓的群众络绎不绝。
吴文彩,生于清嘉庆三年,茅贡乡腊洞村人,一生清贫好学,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在侗族民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侗族戏曲,被后人尊称为 “ 侗戏鼻祖 ” 。 1982 年,吴文彩墓被列为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侗戏的历史见证和侗族风情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每年都有不少艺苑人士和侗族群众前来谒拜这位侗族文化艺术的先驱者
|